三国群英传5攻略
《三国群英传5》游戏攻略心得之游戏战术篇心得
请君入瓮:
群英五AI的逃跑能力的确有很大提高,在战场上捉将的几率实在很小。追杀到他士气为零不能逃是无奈的方法。但在路上追逃几乎不可能。
为了更容易追到,我一般要攻打某个城之前,会将附近的某个城留空。如果附近没有空城,落荒而逃的家伙经常会跑到天涯海角去。比如严白虎经常在败给王朗之后逃到日本……
对于留出的空城,为了节约时间,应该尽量的近。为了方便下次攻打,最好是港口,最好不是关卡。
留城只能算是瓮,进阶用法是“请”。就是要把敌人骗过来捉。
举个例子。有三个城A-B-C。A是敌人的城,兵多将广,且防御高。硬攻难度大。或者后路太多,捉将不方便。B、C都是我方的城,BC间距离要小于AB间距离。将我方主力放在C城。B城留下垃圾部队做诱饵。
敌人通常会受不住诱惑,用A城的部队冲出来打B城。他来打,就让给他。然后C城的部队倾巢而出,将B城打下。敌人溃逃的部队一般会逃向最近的城——我们留出来的C。然后,B-C-B-C的追杀,全捉。
现在再打A——他已经没什么将了。
箭射乌龟:
攻城时最喜欢的是AI面对我方立体攻击战线,傻傻的冲出来。最麻烦的是碰到电脑用远程兵种,龟缩在箭塔下面不动。要是我方硬冲,即使盾牌藤甲打头阵,也会有很大损失。
现在碰到这种乌龟,我比较喜欢用武将拿了弓箭直接去射杀对面的武将。因为武将的弓箭射程远,伤害也大。即使没有必杀,射“固定靶”(包括对面的武将、挡在武将前面的兵都不会动,栅栏更不用说……)也不会不胜任。
封了武将计,基本上可以零损失。
想杀兵拿经验——那就和AI拿武将技对轰吧。AI是固定靶,我方可以规避,多少总赚一点。冲高防城箭塔群基本上是全兵大损的。
选择对手:
以往的群英,我们都喜欢看对手是骑兵,我冲枪兵上去;对手是弓箭,我上藤甲。群英五的规则是我方先出将,AI再随机出一个。似乎谁克谁只能看运气。
左道方法还是有的。我放选定人物,AI随机出来之后是可以选择军师计的画面,此时有一个“撤退‘的选项。如果对手不如意,就选了吧。
撤退后不算败战。回到原先的选人画面。刚撤退的就可以再进。不合意再退……这样可以一直到AI给出可以被我方屠杀的部队出来……
烧技杀兵:
在我方没什么兵,却有一大笔烂将的时候。用烂将送死消耗对方的兵是很通俗化的打法。对于武力不高的家伙,他们以被捕为代价的价值大部分体现在武将技上。和以往几代一样,直到这些炮灰被围死,一般也只能放一次武将技。
群英五在军师技上和以往有很的不同:1、鹿角、地雷什么的都成了军师技;2、只要技力够,可以同时应用多个军师计。
所以,最安全也最有效的炮灰杀兵法是让这些炮灰把他们的技力全耗费在鹿角、地雷、地钉什么的杀伤性军师计上。开战后转身就跑。这样敌人耗的兵比一次武将技杀的多,而且也没有武将被捕的危险。
擒贼擒王:
群英五的文官算是出头了。军师计、武将技似乎都比武将猛上那么一点点。兵也多了。开仗时烘烘的兵往前冲,自己远远的在后面摇扇子。双方军师计武将技一通轰炸之后,文官的兵通常都比武将要多剩一点。
好在我从群英三就开始用的孤骑斩将法仍然有效。
关键在于AI对将和兵的“前进”目标设定。兵的“前进”,目标是对方的兵(群英五里有时候是箭楼:( )。将的“前进”,目标是对方的将。这个区别就是孤骑斩将的理论依据。群英五里对所有的兵所有的将都可以“前后左右”的控制,更加方便了操作。
我常用的方法是:1、让所有的兵上移;让所有的将下移。2、敌方冲过来的时候,他所有的兵会去上面和我方兵打,所以我方的兵应该后移;敌方的将如果出击,会下来和我方的将对砍,我方的将正好前进,上去围殴。如果对方不出击,前进去斩将的时候要注意时机移动武将避让栅栏和箭楼——我们的目的是调走对方士兵,去杀对方的将,打箭楼的栅栏完全浪费。3、我方武将和对方文官肉搏……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如果前进和后退的时机把握不好,让AI的兵距离我方的将太近,有时候会转而攻击我方的将。虽然不会全部围过来,但杀死这一部分拦路兵的时间,可能会造成战机贻误。
避免意外,或减少意外造成的损害:武将技八门金锁。
空城计:
将我方守城部队的兵力全部预备兵化。对于这种兵力为零的城,AI通常不会放过。
当守城战开始时,预备兵是自动装备起来的……
如果不想城防受到损失 就干脆吧大部分兵力都带出去 他杀过来时在路上堵他
引蛇出洞:
攻对手城池时,AI若有远程兵种,经常会守在箭楼下面不冲。冲箭楼带来的大损伤通常是叫人心疼的。
如果我们派一名武将(不能用弓箭)单枪匹马冲上去,待进入对方射程,但还未接触时,立刻转身。此时不管是弩兵还是共兵,全会跟过来。等到了箭楼射程之外,我方部队就可以开始虐待……
这招能引兵出来,武将弄不出来。不过对面没兵的话,基本上会逃了。不逃的话就直接冲武将上去。箭楼对武将的威胁相对不大
版权声明:本站【趣百科】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或者用户投稿,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用,如转载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baik.com/article/2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