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胃肠动力多功能治疗仪 胃肠动力治疗仪

编辑:Simone 2024-09-19 02:01:41 594 阅读

胃肠动力多功能治疗仪 胃肠动力治疗仪

胃肠动力(多功能)治疗仪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胃肠起搏点的电节律活动可以被外加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驱动,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利用先进的电极技术模拟合成正常的胃肠生物电信号,通过体表贴敷电极,作用于胃肠起搏点,并使其产生“跟随谐振”效应,纠正异常胃肠电节律抑制异位起搏点的电活动,促使胃肠道产生足够有效的节律性收缩及推进运动,缓解或消除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922年

Alvarez和Mahoney揭开了胃肠起搏研究的序幕,从功能和生理上证实了胃肠起搏点的存在。

1966年

Berger等应用肠刺激器或人造“胃肠起搏器 ”对胃肠术后患者施行实验性胃肠起搏,期望改善术后症状。

1986年

中国欧阳守等人最早第一个提出了“体表胃肠起搏概念”,并于199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995年

美国应用手术植入胃肠起搏器治疗胃肠动力障碍,但治疗费用高昂,手术存在痛苦、风险高。

1998年

清朝明医吴师机第四代传人吴云霞教授,在传承“内病外治法”的理论基础之上,将药疗、电疗、穴疗进行了完美结合,开创了外治法治疗肠粘连疾病的先河,并创造性发现在胃肠特定部位外加特定电流信号能有效的改善人因胃动力差所导致的各种不适症状。

“起搏信号”是最终决定胃肠起搏效果好坏的因素。“智能数字化生物音频电信号”最接近人体自然胃肠电波形且最易被吸收,为起搏最好信号。

传统的拟生电信号为标准的方波或三角波(可调参数少)且不能很好的模拟正常胃电信号,所以其对胃肠起搏点的刺激作用较弱,易产生适应性,起搏点疗效单一且不持久,不能满足临床个体化精细治疗的需要。

(1)智能数字化生物音频电信号,比标准方形波和三角波更接近人体自然的胃电信号,加强峰值处的信号强度,使其能更好的刺激胃肠起搏点,达到起搏效果,驱动效果更好、

(2)每个波峰强度都与当时的生物音乐信号有关,所以每个波峰都是独特的,没有重复。这种不规则的信号更接近人体正常胃电信号,且不会使患者产生耐受性。

患者取平卧位,肚脐与剑突连接线中点为中心,将一端起搏电极置于中点右方2~4cm处,即胃窦体表投影处;将另一端起搏电极置于中点左方3~5cm向上1cm处,即胃大湾三分之一处。“中医学里该中心位置即中脘穴”

患者取平卧位,将一端起搏电极置于脐上1~2cm处;将另一端起搏电极置于中点右方4~10cm处,肠道分段起搏,另一端起搏电极可分次分不同位置选取。“中医学里该中心位置即中脘穴”

版权声明:本站【趣百科】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或者用户投稿,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用,如转载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baik.com/article/94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