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下奶/催奶方法(本人摸索出并验证有效)
前言:
虽然我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简介却很长,里面提到的背景信息可能会很多,但是我认为有必要写出来,因为有句俗语“万变不离其宗”,很多表面现象背后都有根本的原因,了解了各种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表面现象,就更容易理解背后的真理。
可以说,在如何催奶的问题上,我自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理或者接近于真理。因此,我非常非常非常希望我这个经验能够被产后的新妈妈们、学中医者、医院乳腺科医生、医院妇产科产房负责人等人看到并且去实践、去研究、在我的发现基础进一步丰富完善。
背景:
本人2013年6月生下男宝宝。产后奶水不足,每天一半奶粉一半母乳,因此,尝试了N种下奶催奶方法。下面把我的经历列在下面以便大家理解:
1、产后20天到专业的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做按摩,吃医生开的药(医生说是气血不足导致,所以开了补气血下奶的药),3天的按摩加吃药,并且有一次医生还给我背部做了拔罐,拔罐后罐印很深,且右背与乳房平行的位置的两2、个罐印之间有一条线连起来了,但左背没有(这条请记住,与我说的方法有关),但是催奶效果十分微小;
2、后来听我们小区的一个妈妈说,她的月嫂每天用热毛巾给她做抚摩,就是用热毛巾从脊背肩胛骨下发于乳头平行的地方往乳头方向按摩,后来奶水也多了。我尝试了,第一天似乎有点效果,但后来就没效了;
3、饮食调节,喝汤,吃猪蹄,可以说从产后我吃猪蹄就从来没有催过奶,唯一的一次,还是因为放了红皮花生,后来我才知道不是猪蹄的功效,而是红皮花生的功效。吃黄花菜,前几次还有效,后来就没效了。又吃鲤鱼豆腐汤、山药炖鸡汤,都是一开始吃有效,后来无效。
4(重点)、大概在产后50天左右,突然下了几天雨,入秋后的雨天特别寒冷,而就在这几天,我的奶水变得特别少,可以说是明显的减少,而且我的脚底板感觉很冷很冷,冷到我无法入睡。突然我想起月子里去中草药市场买的月子里拿来给产妇洗头洗澡的去风湿的草药,因此,让老公在晚上帮我熬了一大盆,拿来泡脚。泡的时候,我浑身出大汗,整套衣服、头发都湿透了,但我感觉全身很舒服,泡脚后立即上床睡觉。接下来,到半夜,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当晚,我的右边乳房的奶水明显增加,出现了宝宝以前吃奶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咕噜咕噜声,左边乳房也有增加,但是没有右边乳房明显。同时,还有两个现象很明显:(1)我一生下宝宝,我的左脚大拇指就化脓了,这个脓一直不见好转,有时还流血,一碰就痛,但是泡过风湿药后的第二天,那个脓就开始消了,没过两天就好了。后来听说脓肿是与湿气有关;(2)我的左手掌根处在月子里突然长出了很多水泡,而且破了又继续长,一直不好。泡过风湿药后,那些水泡都不见了。后来,我婆婆告诉我,水泡是湿气(再后来我在一个关于拔罐的宣传画上也看到,湿气重的人拔罐的地方会冒水)。后来我又接连泡了两个晚上。那段时间,有时我喂奶时,可以明显感觉到从脚底板处有一股热流或是热气的东西,从脚踝后的那根筋那里经过膝盖以及大腿在流动(上半身感觉不到,只能在脚上感觉到,非常明显),而且是喂左边乳房就是左脚有暖流在流,喂右边乳房就是右脚有暖流,但右边明显。十分神奇。
从那开始,我的奶粉添加次数就从原来的一天至少4次减少为一天1或2次(本人乳房先天条件很不好,怀孕前就像一个荷包蛋一样,而且夸张点是鹌鹑蛋的荷包蛋,怀孕后也只增大了一点点,因此,很难实现纯母乳。虽然并非完全母乳,但是我在宝宝1岁2个月才给他断奶,而很多母乳足的妈妈还不到一岁就没奶了)。我得出一个结论:奶水的多少与体内的湿气有关系。
但是,为什么右边乳房奶水明显增加,而左边乳房却不是呢?其实,怀孕前我的左边乳房比右边乳房发育得更好一些。联想到我的左脚产后化脓一直不好,泡过脚后立即就好,我的左手产后也长出一堆的水泡,泡过脚后全部消失,我立即想到,我的左边湿气比右边重(这也就是为什么产后20天在医院拔罐时,右边有经脉相连,而左边没有的原因。因为湿气重,导致经脉无法有效连通,因此,奶水的通路就不畅通,无法下到乳房)。那为什么我的左边身体湿气重呢?我又联想到产后在医院待的那三天,我住的那个病房空调好像有问题,特别冷,而产后打消炎针、缩宫药(具体是什么我也不清楚,反正是医生打的),都是在左手打的,左手一直露在被子外面,而产后体虚,导致寒湿之气一下子就入侵了。直到现在,我的左手手腕在大拇指指根下方那个骨节旁的打针处,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针眼痕迹,而且打针处的软组织好像收到损伤,大拇指有时会无法用力。所以,我在想,为什么古人很少缺奶,而现在缺奶的妈妈越来越多,除了由于没有纯母乳的决心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分娩一般是在医院,而医院的产房、病房都是一直开空调的,导致产妇特别容易在产后遭受寒湿之气的入侵,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也就是说不是气血不足,而是气血运行不畅通),奶水不足。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左手臂上出现了一片小红点,上网一查,说是湿疹(看来我的左边身体湿气真的是很重,即使用去风湿的药也很难去掉),而且我的左边乳房奶水又开始少了。我突然联想到,洗澡搓身体的时候,左边手臂用指甲一刮,立即会出现一道道的红色的痕迹,并且可以看到细小的红点,与小时候刮痧后的红点很类似,而右边手臂却没有这种情况。因此,我又在想,为什么刮痧治疗感冒很有效(我曾经重感冒,浑身发抖,后来我妈妈给我刮痧治好了)?是不是因为刮痧使毛孔打开,让体内的寒湿之气从体内冒出来呢?而且刮痧一般都是在几个固定的位置刮(比如就是在背部),可能那几个位置是我们的经络经过的几个关键位置(这只是我瞎琢磨,自认为有些道理)。于是,我就按照我妈妈以前的做法,那个小饭碗(就是我们吃饭的瓷碗),在碗沿蘸点山茶油(实在没有,用花生油也可以)起润滑作用,然后在脖子,胳膊等几个可以刮痧的地方刮,没想到,刮痧过后,我的湿疹就慢慢消失了,而且奶水也恢复了。
经过上述经历,我就开始琢磨为什么猪蹄、黄花菜、红皮花生(一定要是红皮花生,古代用的催奶三红汤,红糖红花生红豆粥就用的红皮花生)、鲫鱼、山药、丝瓜、豌豆、红豆、薏米、扁豆等会下奶?于是上网一查,结果发现,猪蹄是补气血的,而黄花菜、花生、鲫鱼、鲤鱼、山药、丝瓜、豌豆、红豆、薏米、扁豆、冬瓜、山药等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功效:去湿。而且为什么长辈让我们怀孕时要多喝汤,这样产后奶水多,可能是由于我们拿来炖汤的很多原料,比如冬瓜、丝瓜、鲫鱼、鲤鱼、山药等等都有祛湿的功效(孕妇不能吃薏米)。而且听医生说,穿山甲下奶很快,效果很明显,我查了一下,穿山甲的最主要的功效其实就是祛风除湿(它通经下奶、活血、消肿止痛等等功效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是它的祛风除湿功能)。于是,我可以肯定的得出一个结论:湿气重会影响奶水的量。
上个月底,一个朋友产后奶水不足(据了解,她怀孕之前就有寒湿之气重的表现),我把我的经验转达给她,她也让老公去买了去风湿的药泡脚,睡一觉后,挤出的奶水从以前的只有50毫升增加到100毫升,效果明显。但是,由于她乳房有小叶增生,没有按摩掉,所以堵奶了,得了乳腺炎,但去医院按摩吃药消除乳腺炎后,现在她的奶水很足。所以,在催奶前找专业医生或催乳师按摩掉乳房中的小颗粒或硬块,使乳腺管畅通,防止得乳腺炎。而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她的先天乳房条件很好,但体内湿气重,怀孕时甚至长了很严重的湿疹,产后也出现了奶水不足的情况,我在寻找下奶方法的同时她也在催奶,不过那时我只是模糊感觉到去湿会增加奶水,把我的一些想法告诉她了,但她没有采纳,因此,即使去医院做了按摩催奶,奶水也没有怎么增加。
总之,我自认为已经找到了催奶、下奶的真理,同时也明白了,很多身体的不适都与湿气有关,比如化脓、通经、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甚至包括妈妈们闻之色变的“脑瘫”。脑瘫用西医来治疗,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有些地方是用中医去风湿的方法来治疗脑瘫的(中医不是称为脑瘫,而是称为痉病),像我老公他们家那里就有一个老中医擅长治痉病。
我作为一个曾经苦苦寻找下奶方法,但网上找到的大多是食补的方法效果不长久不明显,一直觉得愧对宝宝的妈妈们,将我的经验、发现发在上面,希望能够给各位妈妈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各位准备怀孕或已经怀孕的妈妈能够在产前就
如果有妈妈发现了更好的去湿气方法,期望她能够在我的方法上完善,让每一个宝宝都喝上干净营养的纯母乳。
首先,确认你奶水不足的原因,只有当你是因为体内湿气重才导致的奶水不足时,此方法才会有效。确认原因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如果你吃猪蹄,一点也不下奶,那就极有可能是因为湿气重。当然,有极少数人是由于乳房本身有问题,比如乳房的乳腺管等有问题,这个需要医生来确诊。
由于环境、饮食、工作压力等原因,很多人湿气都比较重,判断方法网上很详细,有一两个症状比较典型:比如比较容易困倦,大便不易冲干净等。经过观察、分析,我想现在大多数妈妈应该都是由于湿气导致气血在经络上运行不畅通,并进而导致奶水不足。
如果摸到乳房有小颗粒或小硬块,去妇幼保健院的乳腺科按摩或找专业的催乳师,把那些颗粒或硬块按摩掉,这样使乳腺管畅通,不会在奶水下来后堵住奶水。催乳师一定是要手法好的,听说有些不专业的催乳师,按摩手法不对,会损伤乳腺管,导致更容易得乳腺炎。
乳腺管畅通后,拿去风湿的药熬煮一大锅水,煮久一些,这样药性强一些,然后要在很烫脚的时候泡(水烫时药效更容易进入体内),可以多泡几次。我的经验时,晚上睡觉前泡,然后睡一觉,在睡觉时好像药力更容易起作用(平常我们吃药好像也是晚上睡觉药力容易起作用)。
猪脚就别吃了,一是没有效果价格还贵,二是脂肪多,宝宝容易拉肚子。多吃一些可以去湿气的食物。我后来是常吃山药炖鸡汤或山药炖排骨,好喝,去湿,补气,所以我的脚底板也不感觉到冷了(之前我的脚底板在大夏天穿袜子睡觉都冷,当然也有我泡过脚有关)。
版权声明:本站【趣百科】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或者用户投稿,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用,如转载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baik.com/life/4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