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清明节的农谚

编辑:Simone 2024-12-08 00:16:55 557 阅读

清明节的农谚

1、清明前后,种瓜中豆。

2、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3、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4、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5、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6、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扩展资料:

清明节,中国“时年八节”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8天,通常为4月4日—6日之中的一天,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中国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的融入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乃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题是“悼念亡人”和“祭祀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古时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明,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后来,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其中,“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古时,每逢此节,纸店里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亡人的名讳。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亦可做主牌用。包袱里装着冥钱、衣物,表达着对亡人的思念和照顾。

版权声明:本站【趣百科】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或者用户投稿,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用,如转载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baik.com/article/98783.html

相关推荐